English

“筑垒地域”:现代战争史上最长防线

1999-11-0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朱伟光)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两位专业研究人员最近著文称,日本在侵华期间沿中苏、中蒙边境构筑了堪称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防线“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

这篇以“最后的防线”为题的文章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稳固其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并与法西斯德国相呼应,伺机夺取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沿中苏、中蒙边境先后构筑了17个筑垒地域,形成了一条以筑垒地域与山川、湖泊、沼泽、森林等自然障碍物相结合,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线。文章作者经过与世界上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马其诺防线、齐格菲防线的比较研究,确认这条防线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防线,并预言:“它也许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后的防线”。

文章的两位作者分别是曾两次担任中日联合考察团团长的靳维柏与何情,他们是经过与其他专业人员多年实地调查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他们说,最近一个时期报道侵华日军在中苏边境构筑防御工程的文章、专题片很多,都将局部工程称为“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等,将整个工程称为“国境阵地”、“满苏国境完备阵地”。这些提法沿用了日文资料和日本老兵的说法,混淆了要塞与筑垒地域的概念,也没有表明这些军事工程构筑在中国领土上的侵略事实。因此,应将这些军事工程分别称为“虎头筑垒地域”、“东宁筑垒地域”等,并将这些筑垒地域的全称定名为“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

他们在文中指出,1933年,日军参谋总部提出沿当时中苏、中蒙边境构筑筑垒地域计划,并于1934年开始分步实施,多数工程在1940年以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少量工程直至1944年才告结束。全部工程由17个主要的筑垒地域组成,其中有8个面对苏联滨海地区,5个面对黑龙江北岸,2个面对后贝加尔。为此,他们认为日军当时的作战方针应是“西攻东守”,而非过去所说的“东攻西守”。

文中特别指出,构筑这条防线除工程技术人员和个别设施外,均是使用中国劳工和战俘修建的,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造成劳工战俘大量死亡。在秘密工程劳动的劳工,随后均被日军杀害。虽然现在已发现多处“万人坑”、“劳工坟”,但由于日军为掩盖罪行销毁了大量罪证材料,目前还无法推定死难劳工的具体数量,但从现有材料和各项工程规模上看,使用劳工和死难劳工的数量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说,这条防线是侵略者构筑在中国劳工尸首上的防线,充满了罪恶和血腥。

文章最后说,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的最终覆灭,表明了筑垒式防线作为一种战争手段的终结,它挽救不了日本帝国主义失败的命运,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最后的防线,也可能是现代战争史上最后的防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